作者:Dr. med. Matthias Girke
魯道夫.施泰納從雙重面向描述感官組織:感知功能相對於有機體生命力的效度。感官過程是由很少被注意到的生命力過程所支持的。除了由於有機體對亮度知覺而發生的一些生理過程外,人們可能會想到,例如,一片花開風景的視覺給人帶來的健康和活力。這些特質在腺體轉化至到感覺器官的形態中重新被發現。在腺體組織中主要是一個富有生命力的過程,而在知覺過程時則消退。相反地,在感官組織領域中,感知過程僅以較低的生命力品質發展。
如今,腺體和感知器官之間的這種關係與人類的內在發展有關:「人類擁有的所有器官都可以透過某種更高度的發展成為感知器官,在此狀態下,它們(器官)的以太領域或更具靈性的星辰領域變成感知器官。」
由此,關於癌症的一個重要闡明是「在錯誤位置形成的感覺器官」。在這種異常發展中,是否在身體層面上顯現了一種形變,這種形變發生在超感官的領域中,並與人類的靈性發展相關聯?因此,人智醫學對患者採取的方式就會導向涉及個人自我認識的探問。一個由疾病乘載的任務是否能夠從其身體現象中解放出來,轉化為認識之道上有意識的步驟?因此,疾病的運命與一個人的自我認識之道連結,並能洞察關於疾病意義的問題。
當做出診斷並了解疾病的本質和病程時,關於人類內在本質(自我)的問題就會浮現。 「認識你自己」——這句古時寫在神殿入口上方的話語,與患者以一種新的方式相遇。現在,這句話不再具有智性和哲學的特質,而是立即性、存在性的品質。一天中的每一刻都由取決於這些基本問題,由於它非常接近塵世生命的終結,因此具有威脅性,就像站在深淵的邊緣。
思維被日常的悲傷所束縛,堅持的勇氣屢屢面臨巨大的挑戰,情感上經歷著震驚、恐懼和絕望,這些足以讓所有的希望破滅。在這些生命情境中,上述的「六個基本練習」成為生存的訓練面向。個人可以依據不同的需求,與醫師諮詢後,在生活中鍛鍊上述內容。
作者:Dr. med. Matthias Girke
內科專科醫師、糖尿病專科醫師、人智醫學及安寧療護專科醫師
曾任柏林Havelhöhe癌症醫院(Havelhöhe Cancer Hospital)腫瘤科主任
瑞士多納赫歌德館醫學部部長(2017-2023)德國人智醫學醫師協會(GAAD)理事德國人智醫學會(DAMID)理事會成員自2001年起擔任德國醫學會醫學多元化對話論壇成員人智醫學學院指導委員會成員及人智醫學醫學研討會成員
本文摘錄自「內科學 – 人智醫學的基礎與治療概念」(Internal Medicine – Foundations and therapeutic concepts of Anthroposophic Medicine)部分內容,經作者與Salumed出版社同意授權翻譯使用。
譯者:尤清、許文婷
頁首圖片:人智學藝術家Collot d'Herbois,Fresko 的畫作,攝於瑞士Arlesheim Klini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