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11月8日 星期六

癌症患者的個人生命任務與命運(四之一)— 󠀠󠀠󠀠 󠀠生命史

作者:Dr. med. Matthias Girke




許多癌症患者的心中都會升起這樣的提問:我該如何與我的內在生命工作?——而這往往也與疾病本身所設定的任務相同。針對各式不同的目標,已經發展出各種廣泛的可能性。在以下的觀察中,我們將嘗試描述那些從癌症的發展圖像中,可以成為個人生命任務的面向。


生命史:個人傳記


理解個人生命史(Biography)的一個基本練習是區辨「精要(essential)」與「非精要(non-essential)」(譯註:區辨事物的重要性),魯道夫.施泰納在《認識更高層的世界》一書中描述了這個練習:「為自己創造內在平靜的時刻,並學會在這些時刻區辨精要與非精要。」

這讓我們深思:對一個人來說,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哪些是他獨一無二的個體性,並且應該帶入他的生命型態中?在生命的初始階段,小小孩仍有許多還未被發現的可能性。嬰兒總是有無限的可能!在進一步的發展過程中,生命範圍會逐漸受限;許多童年和青春期的理想會被遺忘。教育,及最終習得的職業,將一個人放在屬於他的「職位」,並讓他找到最適合自己生存的位置。這就像是從一個大房間出發,穿過一條越來越窄的走廊,最終進入生命現在所處的時刻。在這段旅程中,許多東西被拋在一旁,也可能一直被忽略。在這個練習中,重要的是發現它們,並且可能的話,再次喚醒它們。

而在個體性面向之上或超越個體性的,是當代文化中不斷產生的「停滯現象(phenomena of stasis)」,將視角從個體性傾向,導向文化和歷史的傾向。試想當代人類對於「死亡」這件事的圖象,只強調其物質層面的存在。然而,人們內在的感受在不同程度的意識上,卻無法認同這種預設的有限性。正如人類生命所承載的文明,只被身體性的、物質性的視角所定義,而人類本質中超越這種視角的心魂與靈性,卻無法被適當地展現出來。

停滯現象和缺乏願景(缺乏理想常被稱為「現實主義(realism)」),所帶來的後果是:從中產生了癌症的當代歷史面向。由內在所獲得的、關於人類本質不滅——這種「不會因轉移而被奪走」的認識,可以帶來一種內在的寧靜和堅強,從而發展出有益健康的力量。這些面向及個人生命史的工作,可以透過生命史諮詢以及——依據患者的宗教取向——以魯道夫.施泰納奠定重要基礎的教牧醫學(pastoral medicine)來達成。(譯註:教牧醫學為施泰納在1924年9月為牧師與醫師共同舉辦的課程,期望牧師與醫師共同合作為人類療癒而努力)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領域與癌症患者經常描述的過度「吸入」有關。要在生活的藝術中,找到世界與個體之間需求的平衡是一項挑戰。一個人不應該將環境無法理解的東西強加於環境,但也應該完全擺脫對只做環境認可之事的沉迷……這樣,他將在自身內部發展出一種奧秘科學中所謂的靈性平衡。 這種狀態是生物體中七個生命過程中的第四個——在這個狀態中,可以辨識出個體與世界之間的擺盪,並由此產生與癌症的特殊關係。


發生在年輕人的癌症


年輕的腫瘤患者常常會急切地問道:「為什麼是我?」。由於患者的年齡,上述許多特質並不適用。而僅僅只以遺傳因素並不足以回答上述問題。在陪伴對話的過程中,可以嘗試將疾病與其過去、現在和未來連結起來。

各種不同的角度都有助於加深對疾病的理解,將其視為「生產時的陣痛」——即使不是在今生,也能為來世的生命旅程結出豐碩的果實。在與患者的相遇中,人們常常會遇見一些直覺並引發一系列的思考。我們現在所觀察到許多偉大的人類,他們是否可能出生於飽受苦難和疾病困擾的過去?魯道夫.施泰納指出,早逝會增強意志的力量,而年輕時驟逝則會在來世發展出智性的力量。。

克里斯諦安.摩根斯坦(Christian Morgenstern)用簡潔的語言總結:

所有發生的一切,都是為了未來。
一切都是預備。
所有的過去,都是為了未來。

這一世,有時只是短短的一瞬。在考量生命史時,有時即便是短暫的生命,也被視為完整的一生。以這樣的觀點,斷裂或未完成的沉重感就可以相對減輕。然而,有時也有患者及其親近的家屬表示,由於現在生活事件和人際互動如此密切,以至於若沒有生病,這些事件可能得花一段很長的時間才得以發展。這樣的對話碰觸到不同的時間面向,其中腫瘤科使用的總體存活率只單單涉及“物質身體—曆日層面”。有些年輕的癌症患者以非常成熟的心態承受疾病。你可以在他們身上感受到成熟的、「天使般」的能量。這種通常只屬於老年的「成熟」,常常與其年輕的身軀形成對比,而這也引發了一個提問:這短暫的塵世生命是否是他前世生命的「後半部」?

由此也產生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面向,也就是疾病的過去。偶爾,一位年輕的癌症患者會回憶起他「總是」能感知到現在正在發生的疾病。由此,這顯然指向了一段遙遠的過去。在私密的對話中,有些患者可以發展出一些指向「生前生命」的視角,並將疾病置於更大的運命脈絡中。

對這些病人來說,下面這首詩(可能是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所作)有時帶來了重要的意義:


我自己所選擇的人生

在我來到這個世界之前,
我已經預知我將如何度過:
有哀傷,有悲痛。
有不幸和苦難的重擔。
有惡習將攫住我,
有謬誤將我囚禁,
我心懷怨恨時易怒,
有仇恨和傲慢,驕傲和羞恥。

然而,那些日子也充滿了歡樂,
充滿光明美好的夢想,
那裡沒有哀嘆,沒有疫病,
到處都湧動著恩賜之泉。
在那裡,愛賜予了那仍身披塵世衣裳的我,
一種超脫的幸福;
在那裡,我擺脫了人世間的苦難,
我想,我是被神聖高靈所選中的人。
 
我看見了世間的善與惡,
我看見了自身的全部缺陷。
我看見了我流血不止的傷口,
我看見了天使伸出的援手。
當我凝視著未來的生命時,
我聽到一個聲音在問,
我是否敢於活出這樣的生命?
因為抉擇的時刻已經來臨。

我再次衡量了一切的惡——
「這就是我想要的生命」,
我堅定地回答,
並平靜地接受了我的新運命。
就這樣,我來到了這個世界,
就這樣,我進入了這新的生命。
即使當它不合我的心意時, 
我也不會抱怨,
因為在我還未出生之時,  
我就已經作下了決定。


傑出大提琴家賈桂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她描述了她在童年時就已經「知道」將來會罹患嚴重的疾病。當她六歲時,她對姊姊希拉蕊(Hilary)說:「別告訴媽媽,但是……等我長大後,我就不能再走路和運動了。」她後來罹患了多發性硬化症(MS),並於42歲時過世。











作者:Dr. med. Matthias Girke 
內科專科醫師、糖尿病專科醫師、人智醫學及安寧療護專科醫師
曾任柏林Havelhöhe癌症醫院(Havelhöhe Cancer Hospital)腫瘤科主任 
瑞士多納赫歌德館醫學部部長(2017-2023) 
德國人智醫學醫師協會(GAAD)理事 
德國人智醫學會(DAMID)理事會成員 
自2001年起擔任德國醫學會醫學多元化對話論壇成員 
人智醫學學院指導委員會成員及人智醫學醫學研討會成員


本文摘錄自「內科學 – 人智醫學的基礎與治療概念」(Internal Medicine – Foundations and therapeutic concepts of Anthroposophic Medicine)部分內容,經作者與Salumed出版社同意授權翻譯使用。

譯者:尤清、許文婷

頁首圖片:人智學藝術家Collot d'Herbois,Fresko的畫作,攝於瑞士Arlesheim Klin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