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11月8日 星期六

癌症患者的個人生命任務與命運(四之一)— 󠀠󠀠󠀠 󠀠生命史

作者:Dr. med. Matthias Girke




許多癌症患者的心中都會升起這樣的提問:我該如何與我的內在生命工作?——而這往往也與疾病本身所設定的任務相同。針對各式不同的目標,已經發展出各種廣泛的可能性。在以下的觀察中,我們將嘗試描述那些從癌症的發展圖像中,可以成為個人生命任務的面向。


生命史:個人傳記


理解個人生命史(Biography)的一個基本練習是區辨「精要(essential)」與「非精要(non-essential)」(譯註:區辨事物的重要性),魯道夫.施泰納在《認識更高層的世界》一書中描述了這個練習:「為自己創造內在平靜的時刻,並學會在這些時刻區辨精要與非精要。」

這讓我們深思:對一個人來說,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哪些是他獨一無二的個體性,並且應該帶入他的生命型態中?在生命的初始階段,小小孩仍有許多還未被發現的可能性。嬰兒總是有無限的可能!在進一步的發展過程中,生命範圍會逐漸受限;許多童年和青春期的理想會被遺忘。教育,及最終習得的職業,將一個人放在屬於他的「職位」,並讓他找到最適合自己生存的位置。這就像是從一個大房間出發,穿過一條越來越窄的走廊,最終進入生命現在所處的時刻。在這段旅程中,許多東西被拋在一旁,也可能一直被忽略。在這個練習中,重要的是發現它們,並且可能的話,再次喚醒它們。

而在個體性面向之上或超越個體性的,是當代文化中不斷產生的「停滯現象(phenomena of stasis)」,將視角從個體性傾向,導向文化和歷史的傾向。試想當代人類對於「死亡」這件事的圖象,只強調其物質層面的存在。然而,人們內在的感受在不同程度的意識上,卻無法認同這種預設的有限性。正如人類生命所承載的文明,只被身體性的、物質性的視角所定義,而人類本質中超越這種視角的心魂與靈性,卻無法被適當地展現出來。

停滯現象和缺乏願景(缺乏理想常被稱為「現實主義(realism)」),所帶來的後果是:從中產生了癌症的當代歷史面向。由內在所獲得的、關於人類本質不滅——這種「不會因轉移而被奪走」的認識,可以帶來一種內在的寧靜和堅強,從而發展出有益健康的力量。這些面向及個人生命史的工作,可以透過生命史諮詢以及——依據患者的宗教取向——以魯道夫.施泰納奠定重要基礎的教牧醫學(pastoral medicine)來達成。(譯註:教牧醫學為施泰納在1924年9月為牧師與醫師共同舉辦的課程,期望牧師與醫師共同合作為人類療癒而努力)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領域與癌症患者經常描述的過度「吸入」有關。要在生活的藝術中,找到世界與個體之間需求的平衡是一項挑戰。一個人不應該將環境無法理解的東西強加於環境,但也應該完全擺脫對只做環境認可之事的沉迷……這樣,他將在自身內部發展出一種奧秘科學中所謂的靈性平衡。 這種狀態是生物體中七個生命過程中的第四個——在這個狀態中,可以辨識出個體與世界之間的擺盪,並由此產生與癌症的特殊關係。


發生在年輕人的癌症


年輕的腫瘤患者常常會急切地問道:「為什麼是我?」。由於患者的年齡,上述許多特質並不適用。而僅僅只以遺傳因素並不足以回答上述問題。在陪伴對話的過程中,可以嘗試將疾病與其過去、現在和未來連結起來。

各種不同的角度都有助於加深對疾病的理解,將其視為「生產時的陣痛」——即使不是在今生,也能為來世的生命旅程結出豐碩的果實。在與患者的相遇中,人們常常會遇見一些直覺並引發一系列的思考。我們現在所觀察到許多偉大的人類,他們是否可能出生於飽受苦難和疾病困擾的過去?魯道夫.施泰納指出,早逝會增強意志的力量,而年輕時驟逝則會在來世發展出智性的力量。。

克里斯諦安.摩根斯坦(Christian Morgenstern)用簡潔的語言總結:

所有發生的一切,都是為了未來。
一切都是預備。
所有的過去,都是為了未來。

這一世,有時只是短短的一瞬。在考量生命史時,有時即便是短暫的生命,也被視為完整的一生。以這樣的觀點,斷裂或未完成的沉重感就可以相對減輕。然而,有時也有患者及其親近的家屬表示,由於現在生活事件和人際互動如此密切,以至於若沒有生病,這些事件可能得花一段很長的時間才得以發展。這樣的對話碰觸到不同的時間面向,其中腫瘤科使用的總體存活率只單單涉及“物質身體—曆日層面”。有些年輕的癌症患者以非常成熟的心態承受疾病。你可以在他們身上感受到成熟的、「天使般」的能量。這種通常只屬於老年的「成熟」,常常與其年輕的身軀形成對比,而這也引發了一個提問:這短暫的塵世生命是否是他前世生命的「後半部」?

由此也產生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面向,也就是疾病的過去。偶爾,一位年輕的癌症患者會回憶起他「總是」能感知到現在正在發生的疾病。由此,這顯然指向了一段遙遠的過去。在私密的對話中,有些患者可以發展出一些指向「生前生命」的視角,並將疾病置於更大的運命脈絡中。

對這些病人來說,下面這首詩(可能是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所作)有時帶來了重要的意義:


我自己所選擇的人生

在我來到這個世界之前,
我已經預知我將如何度過:
有哀傷,有悲痛。
有不幸和苦難的重擔。
有惡習將攫住我,
有謬誤將我囚禁,
我心懷怨恨時易怒,
有仇恨和傲慢,驕傲和羞恥。

然而,那些日子也充滿了歡樂,
充滿光明美好的夢想,
那裡沒有哀嘆,沒有疫病,
到處都湧動著恩賜之泉。
在那裡,愛賜予了那仍身披塵世衣裳的我,
一種超脫的幸福;
在那裡,我擺脫了人世間的苦難,
我想,我是被神聖高靈所選中的人。
 
我看見了世間的善與惡,
我看見了自身的全部缺陷。
我看見了我流血不止的傷口,
我看見了天使伸出的援手。
當我凝視著未來的生命時,
我聽到一個聲音在問,
我是否敢於活出這樣的生命?
因為抉擇的時刻已經來臨。

我再次衡量了一切的惡——
「這就是我想要的生命」,
我堅定地回答,
並平靜地接受了我的新運命。
就這樣,我來到了這個世界,
就這樣,我進入了這新的生命。
即使當它不合我的心意時, 
我也不會抱怨,
因為在我還未出生之時,  
我就已經作下了決定。


傑出大提琴家賈桂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她描述了她在童年時就已經「知道」將來會罹患嚴重的疾病。當她六歲時,她對姊姊希拉蕊(Hilary)說:「別告訴媽媽,但是……等我長大後,我就不能再走路和運動了。」她後來罹患了多發性硬化症(MS),並於42歲時過世。











作者:Dr. med. Matthias Girke 
內科專科醫師、糖尿病專科醫師、人智醫學及安寧療護專科醫師
曾任柏林Havelhöhe癌症醫院(Havelhöhe Cancer Hospital)腫瘤科主任 
瑞士多納赫歌德館醫學部部長(2017-2023) 
德國人智醫學醫師協會(GAAD)理事 
德國人智醫學會(DAMID)理事會成員 
自2001年起擔任德國醫學會醫學多元化對話論壇成員 
人智醫學學院指導委員會成員及人智醫學醫學研討會成員


本文摘錄自「內科學 – 人智醫學的基礎與治療概念」(Internal Medicine – Foundations and therapeutic concepts of Anthroposophic Medicine)部分內容,經作者與Salumed出版社同意授權翻譯使用。

譯者:尤清、許文婷

頁首圖片:人智學藝術家Collot d'Herbois,Fresko的畫作,攝於瑞士Arlesheim Klinik

癌症患者的個人生命任務與命運(四之二)— 󠀠 󠀠󠀠內在發展與癌症的關係

 作者:Dr. med. Matthias Girke

 



癌症與關鍵性的內在發展階段有關,這些階段影響了癌症患者及其環境。幾年前,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 Kübler-Ross)提到,在所謂的臨終階段(dying phase),指出了與疾病有關的內在思辨的發展特徵。這不僅發生在末期病人身上,對於所有其他的嚴重疾病以及面對生命史中的沉重事件和受到命運打擊之人也都適用。這些階段指向人類內在心魂世界的經驗,其基礎是背後所隱藏的靈性實相,與個體的發展階段和成熟過程有關。心魂的成熟過程引導著與身體疾病有關的靈性發展階段。


第一個面向:對疾病的認識


癌症通常是在患者幾乎沒有任何症狀並且感覺健康的時候被診斷出來的。只有 PSA 值升高、乳房 X 光檢查結果異常,或透過大腸鏡檢查診斷出結腸癌等外部發現才診斷出患者的疾病。在這個階段,疾病顯現處是最重要的討論部分。患者和醫師以一種看似奇怪的客觀性看待影像和組織學診斷的結果。

在患病的這個階段,心魂中會形成一種傾向,會將疾病視為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並且否認它。否認和不想知道是一種恐懼和極度痛苦的表達,拒絕這種疾病,並希望回到健康、幾乎不受疾病影響的生活。


第二個面向:經歷疾病


當疾病不僅成為被告知的結果而且成為所經歷的事實時,第一階段的否認和對疾病固有的恐懼立即改變。新診斷出的疾病的身體結果最初是靜態的。然而,在隨後的階段,由於病程的進展和惡化,它顯示了疾病的實際特質。相較於疾病過程的這段經驗,「對抗」的階段是在內在與疾病的爭執中發展起來的。疾病的進程無法「否認」,它的動態需要一種「戰鬥性的對抗」。在這個階段,人們發想並提供了大量對抗疾病的策略。然而,癌症患者常常感覺到,這種疾病一方面具有威脅性、敵對性的表現特徵,但另一方面,它也與自身的生活和個性有關。例如「我為什麼要與自己對抗?」之類的措辭,描述這個雙重面向。與疾病的對抗階段源於心魂深處對日益強大的疾病統治了身體的「仇恨」。


第三個面向:受疾病之苦


在第三個階段,重點不再是對身體疾病顯現的認識或對疾病過程的經驗,而是在情感上受疾病之苦。在第一個階段時,心情上對這個疾病的感受仍相當遙遠,然而,當疾病越來越接近自己,生病之苦已抵達患者的內在世界,並在其身體和情緒產生了不同的症狀。這個疾病已不容否認,透過「戰鬥」來克服它似乎也令人懷疑。現在是「談判」的階段,並要能與之共存。與疾病的心魂維度的內在對抗基礎是一種強烈的懷疑,懷疑是否有望治癒。


第四個面向:心魂的黑暗


最後,疾病的進一步發展常常導致患者陷入絕望和憂鬱的情緒。內在的黑暗逐漸形成。同時,這個階段也是一段孤獨的歷程。許多舊環境中的人們離去,因為他們很難以往常的慣有方式與受苦的病人相處,也很難發展與受苦的病人在全然改變的生活環境中建立新關係的技巧。通常,會有新的人進入患者周圍的社交圈,或是藉由命運的安排,人們的相遇會發展出與過往出於習性的相遇完全不同的全新品質。在這個黑暗、孤獨的階段,關於人類真實的、堅不可摧的本質、個體性、以及「吾」之類的問題自然浮現。對本質性內在靈性層次的深邃知識得以發展。患者經常說他們內部經歷的健康狀況與身體的可見疾病形成鮮明對比。有時,圖像式的視野從這種內在體驗中發展出來,例如,他們決定升學或在生活中做了關鍵性的改變,這些決定對於不熟悉情況的人而言是不真實或奇怪的。像這樣的內在經驗,有一位女性患者的描述是「即使我死了,我也已被治癒」,它表達了人格和吾在疾病中的發展以及和擺脫一切疾病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是人類健康的靈性本質。「認識你自己」的這個挑戰,存在於疾病的運命中,作為一種發展動機,因此,它並不意味著理論上的自我反思,而是自我本質的開展和誕生。


第五個面向:自我提升


儘管經歷了內在的黑暗和絕望,這卻是一個可以見到病人開始提升自我的時刻。這個過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項任務和挑戰,包括所有在生命中遇到難關的健康之人。魯道夫.施泰納稱這是「火的試煉」。當生活中遇到困難,所有的外部支持都瓦解並「燃燒殆盡」時,一個人常常會感到自己一無所有,似乎沒有任何前景。外在環境給予我們的所有自我認同,例如職業、職位、健康、他人的接受和欣賞,都會在這樣的生命情境中逐漸熄滅,並被看不見任何希望的內在黑暗所取代。當一個人成功地擺脫這種困境並獲得新的勇氣時,他就藉著通過許多小小的火之試煉來證明自己,而這些小考驗似乎映照著人類求知之道上所面臨的巨大火之試煉。

對某些人來說,日常生活本身或多或少已是一個透過火的試煉的無意識啟蒙過程。包含那些經歷過許多事件的人,他們的自信、勇氣和堅定以健康的方式成長,並學會以偉大的心境,特別是以平靜和堅不可摧的強韌來面對悲傷、失望和冒險的失敗。 以這種方式獲得經驗的人往往在他自己沒有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的情況下,就已經是一位啟蒙者,他不需要太多的時間就可以打開他的靈性之耳和靈性之眼,而成為靈視者。

透過火的試煉,一個人個性上所有外殼般的一切都被燒盡。在這樣的生活狀況下,取決於地位和角色的東西會成為「火焰」的犧牲品。相反地,人格的原始內核,即靈自我,逐漸清晰地展現出來。有一些關於生命的格言或提示可以提供幫助,包括辨識生命中精要與非精要的事物、永恆與短暫的顯現,以及人類靈性本質和運命的各個面向。

透過繪畫治療,癌症患者發現那些主題不再與他們疾病的身體面向相關,也不再與痛苦、悲傷和希望的內在世界相關,而是與靈性視角相關。然後,圖畫從圖像式的主題中浮現,例如格林童話中與人類不朽的靈性本質相關的文字。

因此,我們可以觀察到,透過藝術過程,關於人類運命和本質的理論思想和信念如何獲得深刻的經驗和真實維度,從而喚醒內在的、賦予健康的力量。在藝術治療中,患者處理某些主題並從中「創造」,他們知道過程中所得到的事物是真實的,可以「相信」。

對人類而言,洞察力是信念(faith)的力量最強大的泉源。如此,知識和信念兩方並不像人們所以為的那般矛盾,即信念受到知識的限制,相反地,它們透過從洞察所獲得的知識中,展現信念的心魂力量而相互結合。從這個意義上說,信念是心魂的一種基本力量,它創造了對於那些不是每天、每刻都被傳達的事物的確定性,就像是一種新的洞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類信念的力量對人類心魂和星辰組織具有促進健康的作用,治癒因疾病痛苦而產生的傷害和創傷,並幫助隱藏於人類星辰身深處的靈自我有所發展。洞察力不再服務於「資訊」和知識的獲取,而是獲得一種療癒的品質,成為療癒,也就是聖靈(Holy Spirit)。


第六個面向:尋找道路


在經歷疾病過程中所發生的自我提升的時刻之後,進一步的品質隨之出現——這也發生在疾病能夠在塵世生命中走向治癒之時。它關乎找到一條使個體性從心魂的黑暗中提升的道路。與癌症對抗之初,因為不確定性和恐懼,從而尋求醫師建議的支持。通常,患者根據醫囑接受治療程序,但由於缺乏對其意義和後果的理解,患者無法全然地承諾投入療程。

在疾病的進一步發展過程中會發生顯著的變化。患者的經驗知識回饋給具資訊權威的專業醫師。一種新的相遇文化從不對稱的醫病關係中發展出來,患者處於平等的地位。由於患者經驗的加入,治療方式有越來越清晰的特定傾向、治療目標和評估。這些通常無法以因果推論,然而,它們仍然被認為是絕對的真實,同時也是病人的一部分。

這是一種對治療上「正確」和「良善」的健康「預示」:一種特別的靈性實相是這些「本能」的基礎。對復原的內在確定性是透過經歷疾病的症狀和痛苦而獲得的。患者經歷的疾病症狀越多,對療癒的認識就越能在內部發展為有如鐘擺的反向擺動。在魯道夫.施泰納的描述中,死後生命(afterlife)獲得健康的經驗依循著塵世疾病的運命。透過「以正確的方式預示」,這種經驗在疾病過程中已經出現,成為療癒過程的原型。在這個面向上,醫師需要格外關注並記下這些動機,並將其與可辨識的扭曲分開。

獲得新的立足之地,而過往習慣性的舒適圈不再具支持性,這就是所謂的「水的試煉」的基本原動力。當存在的堅實基礎不再支持著我們,一切變得「水水的」。找到新的立足基礎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僅時時面臨火的試煉,還要面對水的試煉。新的原則、目標和預示的道路方向必須成為穩定的基礎。

這種考驗被稱為「水的試煉」,是因為當人們活躍在這些更高的領域時,有如一個人在水中移動,無法踩到地面,也缺乏外部環境對人的支持......當一個人有能力遵循崇高的原則和理想,同時拋開個人情緒和反覆無常,當一個人明白必須善盡自己的責任,並知道個人傾向和同情很容易讓他疏忽職責,那麼,這個人在不知不覺中,已在日常生活中成為啟蒙者。

找到一條能夠從心魂的黑暗中升起的道路,不僅影響病人自己,而且對人際環境也有決定性的影響。疾病及其痛苦不僅影響病人的個人運命,也影響周圍人際環境的運命。那些照顧病重的家人或朋友的人承受了多少悲傷和艱辛。

這些人際關係現在可能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透過重新發現道路的方向,患者的感恩之心油然而生,這也延伸到所有在此階段提供幫助和忠誠支持的人。當從心魂的黑暗中升起時,先前所經驗的強烈懷疑轉變為新的內在確信,現在,同理心和愛的能力就從對疾病的「仇恨」中發展出來。對抗疾病的及消滅它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轉化。


在巴拉赫(Barlach)的雕塑創作《靈性的鬥士》中可以看到這樣的主題以藝術形式呈現。一位長期接受治療的癌症患者,將這張圖片放在床頭櫃上,作為治療目標的呈現。在這一階段,人與人的相遇成為一份禮物,深刻改變醫病關係,從而可以鞏固為一種友誼。從患者時常帶著的正面心境,伴隨著患者所感知到的愛和感激之情,療癒的作用散發到生命組織。悲傷、痛苦和仇恨會削弱以太機體,而情感溫暖和愛的能力則對其有強化和療癒作用。患者的感受似乎不那麼以自我為中心或利己,相反地,它可以發展出一種給予的姿態,在這個姿態中,個體的偉大和其獨特性變得顯而易見。以圖像的方式來說明,一個人從陰沉、痛苦、悲傷、向內的情感生活轉化為向外、如太陽般、光芒四射的品質。基督的形象存在於這些變化的深處,作為它們的真實實相:基督太陽的光和溫暖。靈性核心的新品質在情感的轉化中誕生,轉化後的情感現在可以從日常生活的偏好轉向靈性和不朽的領域。魯道夫.施泰納將其描述為生命靈。
 

Ernst Barlach | Der Geistkämpfer (1928 - 1937) | MutualArt


第七個面向:尋求意義


在自我提升和尋找道路的階段之後,有一個重要的發展步驟。它是關於發展和預示疾病的目的。「一切都有其意義」的既有認知很快就被證明是薄弱的。相反地,它涉及在疾病階段積極地體驗和勇敢地認清目標。臨在的心智得以發展出強大的展望。在日常生活中,能夠以臨在的心智做出決定也是至關重要的。

『在這(第三次)試煉中,他沒有任何具體的實現目標。一切都掌握在他的手中。他處於一種沒有任何外在事物能夠促使他採取行動的境地。他必須獨自找到自己的道路……那些在面對突然到來的生命任務時,沒有太多顧慮,能夠迅速做出決定來說的人,是向生命學習。在災難即將發生時迅速掌控局面的人,(而災難可能因為猶豫了幾個瞬間就已經發生了),並且將這種果斷變成了自己內在永久技能的人,已經在無意識中從第三次「試煉」中臻於成熟』。

患者感受到新的能力如何從疾病所造成的痛苦中發展出來。人類能力的發展有其生命歷程。一個孩子的最初幾年的發展特徵是在短時間內驚人地獲得不同能力。而在生命臨近終點時似乎在完全不同的層面上帶來了類似的能力強化和鞏固。尤其是在這段時間裡,人際關係表現出驚人的成熟度,這當然需要許多年的健康年歲才能做到。同樣地,一個人也可以發展內在能力,而這些能力不會被自己身邊的陰影存有(副本)所遮蔽。這是一個自我實現、成熟和形成種子的時期。在這種背景下,人們對主動安樂死特別提出了批評,認為這是一種悲慘的負面發展。

對未來持積極的態度和希望是從可以理解疾病的意義中初步產生的。它並不是指回到「希望一切都會好起來,就像以前那樣」的過去,並不是逆轉疾病至回到以前的健康時期,而是指疾病所帶來的未來的果實。這未來的果實不僅對末期病人非常重要,也對那些已經度過重病階段並且有望治癒的患者同等重要。因此,我們不斷地見證這些患者往往具有令人驚訝的正面療效——他們透過自身經驗和與疾病的對抗,獲得這種內在能力的發展。

「希望」是心魂的一種重要的基本力量,就像先前所描述的「信念」和「愛的能力」一樣,它的療癒作用可以到達身體組織的層面。一種常見的治療經驗是,絕望會對疾病的外在進展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因此,醫師的基本態度也應該包括永遠不讓願景和希望遠離病人。希望所帶來的促進健康的力量到達身體層面。身體完美和智慧的組成不是人類的作品,而是神聖的、靈性世界的作品。在三位一體的觀點下,透過自我提升接近聖靈、透過尋找道路接近基督,現在,再加入聖父的品質。

總結而言,在所描述的七個階段中,一方面,真正的靈性本質是在人類本質的深處發展而來。特別是癌症這個疾病,它提出了一個人自身不朽本質的問題。另一方面,透過這些步驟,療癒的品質會得到發展,從而強化星辰身、以太身和身體組織中賦予健康的力量。人類的內在發展道路和身體外在的療癒能力,即健康生成論(salutogenesis),是緊密相連的。












作者:Dr. med. Matthias Girke 
內科專科醫師、糖尿病專科醫師、人智醫學及安寧療護專科醫師
曾任柏林Havelhöhe癌症醫院(Havelhöhe Cancer Hospital)腫瘤科主任 
瑞士多納赫歌德館醫學部部長(2017-2023) 
德國人智醫學醫師協會(GAAD)理事 
德國人智醫學會(DAMID)理事會成員 
自2001年起擔任德國醫學會醫學多元化對話論壇成員 
人智醫學學院指導委員會成員及人智醫學醫學研討會成員


本文摘錄自「內科學 – 人智醫學的基礎與治療概念」(Internal Medicine – Foundations and therapeutic concepts of Anthroposophic Medicine)部分內容,經作者與Salumed出版社同意授權翻譯使用。

譯者:尤清、許文婷

頁首圖片:人智學藝術家Collot d'Herbois,Fresko 的畫作,攝於瑞士Arlesheim Klinik

癌症患者的個人生命任務與命運(四之三)— 六個基本練習

  作者:Dr. med. Matthias Girke

 


魯道夫.施泰納從雙重面向描述感官組織:感知功能相對於有機體生命力的效度。感官過程是由很少被注意到的生命力過程所支持的。除了由於有機體對亮度知覺而發生的一些生理過程外,人們可能會想到,例如,一片花開風景的視覺給人帶來的健康和活力。這些特質在腺體轉化至到感覺器官的形態中重新被發現。在腺體組織中主要是一個富有生命力的過程,而在知覺過程時則消退。相反地,在感官組織領域中,感知過程僅以較低的生命力品質發展。

如今,腺體和感知器官之間的這種關係與人類的內在發展有關:「人類擁有的所有器官都可以透過某種更高度的發展成為感知器官,在此狀態下,它們(器官)的以太領域或更具靈性的星辰領域變成感知器官。」

由此,關於癌症的一個重要闡明是「在錯誤位置形成的感覺器官」。在這種異常發展中,是否在身體層面上顯現了一種形變,這種形變發生在超感官的領域中,並與人類的靈性發展相關聯?因此,人智醫學對患者採取的方式就會導向涉及個人自我認識的探問。一個由疾病乘載的任務是否能夠從其身體現象中解放出來,轉化為認識之道上有意識的步驟?因此,疾病的運命與一個人的自我認識之道連結,並能洞察關於疾病意義的問題。

當做出診斷並了解疾病的本質和病程時,關於人類內在本質(自我)的問題就會浮現。 「認識你自己」——這句古時寫在神殿入口上方的話語,與患者以一種新的方式相遇。現在,這句話不再具有智性和哲學的特質,而是立即性、存在性的品質。一天中的每一刻都由取決於這些基本問題,由於它非常接近塵世生命的終結,因此具有威脅性,就像站在深淵的邊緣。 

思維被日常的悲傷所束縛,堅持的勇氣屢屢面臨巨大的挑戰,情感上經歷著震驚、恐懼和絕望,這些足以讓所有的希望破滅。在這些生命情境中,上述的「六個基本練習」成為生存的訓練面向。個人可以依據不同的需求,與醫師諮詢後,在生活中鍛鍊上述內容。













作者:Dr. med. Matthias Girke 
內科專科醫師、糖尿病專科醫師、人智醫學及安寧療護專科醫師
曾任柏林Havelhöhe癌症醫院(Havelhöhe Cancer Hospital)腫瘤科主任 
瑞士多納赫歌德館醫學部部長(2017-2023)  
德國人智醫學醫師協會(GAAD)理事 
德國人智醫學會(DAMID)理事會成員 
自2001年起擔任德國醫學會醫學多元化對話論壇成員 
人智醫學學院指導委員會成員及人智醫學醫學研討會成員


本文摘錄自「內科學 – 人智醫學的基礎與治療概念」(Internal Medicine – Foundations and therapeutic concepts of Anthroposophic Medicine)部分內容,經作者與Salumed出版社同意授權翻譯使用。

譯者:尤清、許文婷

頁首圖片:人智學藝術家Collot d'Herbois,Fresko 的畫作,攝於瑞士Arlesheim Klinik

癌症患者的個人生命任務與命運(四之四)— 󠀠 󠀠爲心魂與靈性設定任務

作者:Dr. med. Matthias Girke




爲心魂設定任務


患者可能會因癌症而感到焦躁不安。這會演變為讓他做著耗盡氣力的活動,因為他擔心自己會疏忽該做的事,但也可能演變為無力於應該做的事,或是心魂中由於疾病而產生對道路的不確定性之回應。每一個重要的決定都應該來自內在的平靜。匆忙和不安的恐懼並非良師。堅強的力量能從靜定中發展而來,這不會因為內在的張力而削弱有機體,而是支持療癒的力量。以下是許多患者認為有幫助的冥想方法,這也可以伴隨其他必要的治療措施,內容如下:


我心懷平靜,
我內在蘊藏
強化我的力量。
我要以這股力量的溫暖充滿我,
我要以我意志的力量滲透我。
並且我要感受
平靜如何湧入
我的整個存在,
當我強化自己
透過我奮鬥的力量
我在內在尋得
平靜即是力量

~魯道夫.施泰納




靈性任務的設定


患者時常詢問關於內在冥想的活動。這種活動必須專注於疾病的內在發展階段,不應該是出於希望能有更長壽命或對疾病更有利進程的願望而進行。當冥想工作是為了盡快洞察靈性世界的特定目的而進行時,它不會在內在鍛鍊的道路上結出果實,這樣會轉移,而非支持真正的靈性活動,這個原則也適用於此。

我們也要克服一個錯覺性誤判的危險,即認為透過「靈性」工作無論如何都會取得成功。這是一條無法找到「捷徑」的漫長轉化之路。每一個看似匆忙地想要突破到真正本質的行為,實則都在後退而非前進。這可以比擬為在賽伊斯(Sais)的年輕人因此而崩潰的情況。當一個人尋求與疾病所設定的這項任務相對應的內在鍛鍊時,一個在真正本質上成熟之人,他的動機即能成為指引原則。在我們內在有多少仍是外來的,尚未屬於這個真正本質,卻已經界定了我們的外在和內在存在!一個人需要轉化非常多的事物,才能讓真正的吾開展其效力。

我們應再次強調,內在鍛鍊不能被期望成為一般「治療效果」的一部分。即使疾病本身的進程是如此強力的發展,以至於它完全使一些所謂的靈性工作相形見絀。只有透過與疾病所設定的任務相對應的內在工作的相關問題,才能成為合理的支撐。

在此脈絡下,一個很重要的冥想稱為「玫瑰十字冥想」,它由四個階段組成,約爾根·斯密特(Jörgen Smit) 將其寫成一篇短文,對許多患者非常有幫助。已被克服的不完美,以及不屬於自我本質的事物,出現在黑色十字的形狀中。已轉化為人類領域的新收穫化為七朵紅玫瑰。在這個冥想活動中,轉化劣質的力量出現於十字架符號和復活的奧秘之前。一個廣闊的發展視野開啟了,在這個視野中,對癌症的廣泛理解治療也置於其中。

在與一位處於腫瘤疾病末期的患者的談話中,談到了「事情已經完滿了」這個主題。他明確表示,他根本沒有這樣的感受,而是,救贖獲得了完全不同的意義:救贖並不意味著從某件事中被拯救出來,而是意味著一個人有能力做某件新的事。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從這位患者以及其他患者那裡知道,雖然他們的身體生病,但他們感覺自己是健康的。與這類患者的接觸中,既沒有感受到他們等待死亡時刻的焦慮情緒,也沒有感受到渴望被「拯救」,而是一種新創造的內在認識,由內感受的健康狀態。病人有時會將這種描述投射到現實生活中,並導致明顯不切實際的計劃,例如新的職業選擇,這不應該在其實際品質上被誤判,也不應被視為「壓抑機制」。

在許多與患者支持的情況下,我們得到的經驗是,患者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發展出驚人的內在確信。這顯然與疾病的前幾個階段不同,在前幾個階段,人們經常尋求建議和支持,而每次諮商的意義不僅僅是交換言語。現在,患者能夠做出自己的決定,並希望自己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就像一位康復的人漸漸地獨立於主治醫師和治療師之外,以往要求幫助的疾病特質已經過時,這種情況的患者也是如此。因此,變得獨立可能會產生一種積極正向的品質,照顧者變成了如朋友般的陪伴者,隨時準備提供病人請求的任何支持。這種疾病的豐碩果實似乎正在形成。雖然先前在癌症的背景下多次提到感覺器官的形成,如今,人格的成熟看來是對未來「感官的覺察」和靈視(spiritual seeing)意義上未來「看見」的訓練。感知靈性領域的未來種子正在物質導向的時代中發展出來。 












作者:Dr. med. Matthias Girke 
內科專科醫師、糖尿病專科醫師、人智醫學及安寧療護專科醫師
曾任柏林Havelhöhe癌症醫院(Havelhöhe Cancer Hospital)腫瘤科主任
瑞士多納赫歌德館醫學部部長(2017-2023)  
德國人智醫學醫師協會(GAAD)理事 
德國人智醫學會(DAMID)理事會成員 
自2001年起擔任德國醫學會醫學多元化對話論壇成員 
人智醫學學院指導委員會成員及人智醫學醫學研討會成員


本文摘錄自「內科學 – 人智醫學的基礎與治療概念」(Internal Medicine – Foundations and therapeutic concepts of Anthroposophic Medicine)部分內容,經作者與Salumed出版社同意授權翻譯使用。

譯者:尤清、許文婷

頁首圖片:人智學藝術家Collot d'Herbois,Fresko 的畫作,攝於瑞士Arlesheim Klin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