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智醫學國際學士後培訓( IPMT )的課程設計以對應人的發展為依歸,包含上午實體參與的課程(優律思美、歌德自然觀察和核心文本研究),下午舉辦各式主題的研討會,晚上則專門討論醫學倫理問題。
2024年人智醫學國際學士後培訓(IPMT)將在全球八個國家舉行:包含泰國、菲律賓、美國、台灣、俄羅斯、斯洛伐克、哥倫比亞和印度。
2024 全球 IPMT 課程
3月18日 – 3月23日 曼谷 / 泰國4月27日 – 5月04日 拉夫蘭.科羅拉多州 /美國7月14日 – 7月21日 怡朗市 / 菲律賓7月18日 – 7月25日 南投 / 台灣8月03日 – 8月10日 聖彼得堡 / 俄羅斯8月17日 – 8月24日 班斯卡什佳夫尼察 / 斯洛伐克時間未定 班加羅爾 / 印度
IPMT 的概念與工作模式
- 學習感官感知和主動式思考,以作為全新的診斷能力的基礎。
- 介紹並學習人智醫學中關於人智學藥物的使用、藝術活動、優律思美治療等方式進行診斷與治療。
- 專業倫理道德與冥想練習
IPMT 課程內容
在介紹了歌德(J.W.v. Goethe,1749-1832 年)的現象學工作方法之後,我們將分成幾個小組,讓每個人都可能透過互動學習參與其中。歌德給了我們一句箴言: 「眼睛若非由太陽而生,就永遠看不見太陽。如果神本身的力量不在我們之中,我們又怎麼會感受到神聖而欣喜呢?」歌德認為,我們在自然界的現象(或亞里斯多德所指的四種元素)中所認為的物質狀態,即物質的固態(機械性mechanics)、物質的液態(hydraulics水性)、物質的氣態(aerodynamics空氣性)以及已無法用物理描述的物質純粹狀態(pure state of matter)——依歌德所言,溫度(熱力學)則與心魂和靈性活動的內在經驗和可能性直接連結。歌德在其一生的著作中都在描述這一事實。我們可以用一句簡短的話來概括:「 物以類聚」(” Like recognises like." )。
正如眼睛自光中形成以感知光,腳的骨骼只有透過行走才能充分發育,每個有機體都透過自身的活動來使其成熟一般——人也只能感知和理解他們自己以某種形式經歷過、感受過、思考過的東西。此外,歌德也提出了他的倫理—宗教式的生活方式:「人只能學會理解自己所愛的東西」(”One only learns to understand that which one loves")。將愛發展為認知的力量,從而產生一種精神性的共鳴,這將是我們的工作目標。如歌德所說,「觀察的方式取決於要觀察的對象」。(“Make the kind of observing dependent upon the kind of object to be observed. ”)
在優律思美活動和以歌德式觀察與自然內在對話之後的第三步,是學習思考。為此,我們將使用施泰納和韋格曼合著的《人智醫學療癒的祕密:以靈性科學開展治療藝術的基礎》一書中的章節。在簡短的介紹之後,我們將同樣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工作。利用書中的課文,學習思考的鍛鍊,這一共分為四個階段:
a) 閱讀課文,將段落編號,與整篇課文工作,將每段的關鍵字寫下來。記下仍然不了解之處,若不能立即得到滿意的答案,則寫下來,以便進一步對話。b) 思維的脈絡將從第一段一直延續到最後一段: 一個思維與下一個思維是如何銜接的?思維在何處明顯中斷,以便在另一處重新開始?新的思維在哪裡開始,又在哪裡(也許表面上沒有任何連結)站在第一和第二個思維的旁邊?貫穿這從頭至尾的線索是什麼?我們自己是否有能力重現施泰納所提出的思維向度?這些思維的內在證據又是什麼?c) 第一步和第二步比較與思維形式的內容有關,而第三步的重點則是整體理解篇章的構成: 開頭和結尾之間的關係如何?在段落的發展過程中,是各種重要的觀點都顯露出來,還是整體走向一個高潮,而這個高潮是最重要的?一個思維是由另一個思維發展而來,以一種更具雕塑感的引導思維的風格;還是一種更具啟發性的方式,即一個思維並沒有直接連結到下一個思維上,而是處於一種鬆散的映照聯想—以互補的形式?第三步是更深入、更藝術化地掌握章節的內在和外在結構的構成方式,因而有可能以更親密的方式將文本作為一件藝術作品、一首樂曲的方式來解開。透過這種方式,就有可能進一步深入理解文本中的內容和思維關係。d) 思維和理解的最高階段是試圖滲透到文本的本質,即文本的 「存有」。魯道夫.施泰納的靈性科學研究是建立在超感官的經驗之上的,他能夠把這些經驗轉化為清晰的概念和思維的連結。因此,他也能將這些經驗轉化為文字,讓當代人可以複製和理解。我們要走的是一條相反的道路: 從文字到思維的有效性;從那裏到藝術的啟示,最終到所認知和表達的存有。
診斷、治療和藥物:
專業倫理、冥想與自我發展:
資料來源:歌德館醫學部(https://ipmt.medsektion-goetheanum.org/en/)